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古玩鉴赏 > 书画鉴赏 > 海派书画家中的四教授

海派书画家中的四教授

百年前的1912年11月,上海图画美术院在上海乍浦路上成立,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现代美术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该校成立后,涌现了第一代美术教授群体,他们是姜丹书、谢公展、诸闻韵、郑午昌、俞剑华、刘海粟、张善仔、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马孟容、黄宾虹、汪亚尘、关良等,而其中以刘海粟、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为最杰出,被尊为海派书画“四教授”。就艺术思想、创作方法及中西融合等方面来讲,刘、徐、张、潘更具有文化使命、美学追求和开拓精神,从而积累了第三代海派书画历史发展与艺术创作的优势,为海派书画日后的表现形态和生存时空开辟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国画到西画的宽阔平台。

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执着的从艺历程。

与海派前期领袖或名家如任伯年、胡公寿、吴昌硕、王一亭、曾熙、李瑞清等相比,刘、徐、张、潘四人大都有留学或留洋的背景,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十分独特和丰富的,并有着执着的从艺精神。

刘海粟富有激情和魄力,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他只身出走上海,年仅17岁就与友人一起创办了上海国画美术院。并开创了诸多第一,如首创女子裸体模特人体写生,为此遭到封建遗老的攻击,他于是自称为“艺术叛徒”。并在举办了个人画展的海报上,公然印上“艺术叛徒”四字,可见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以后又赴欧洲及南洋举办画展,推介中国画艺术。

徐悲鸿从宜兴乡间初到上海时,因默默无闻而工作无着,但依然坚持画画。后凭着扎实的功底应聘到哈同爱俪园中画画,从而开始接触海派文化艺术圈中的高端人士,如康有为、王国维、罗振玉等,境界大开后,积极参与传统文人画的创新变法。后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绘画艺术而赴法留学,从此执着于中西绘画的创新变法。

张大千的人生经历更是富有传奇色彩。他天才早熟,四岁学诗,九岁学画。后随哥哥赴日,学习绘画和染织。来上海后因婚变而入松江县禅定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大千之名由此而来。但他割舍不了画缘,百日后还俗。为了学习传统的中国艺术精华,他在1942年举家远涉敦煌临摹壁画,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艰苦生活。

潘天寿自小钟情于绘画且志向远大。他在27岁时就和诸闻韵一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当时的书画市场很红火,不少教授在教书之余纷纷卖画。潘天寿的画因画风独特而颇受推崇,但他却很少卖画,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及著述。潘天寿在上海的5年多时间,是奠定他日后成为大师的关键时期,他除了师从吴昌硕外,还观摩了石涛、石谿、八大、青藤、白阳、老莲、板桥等人的真迹,与刘海粟、张聿光、俞剑华、汪亚尘等人切磋画艺。

睿智的学艺方法和大胆的变法精神。

刘海粟、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属于第三代海派书画教授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各自以睿智的学艺方法和大胆的变法精神,完成了从精英到大师的攀登,全面提升了海派书画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刘海粟不仅将自己创办的上海国画美术院作为他实行中西绘画变法实验的基地,而且本人也致力于将中西绘画的方法及技巧互相变通。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后,还出席了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即改革了国画美术院的课程并增添了设备。1920年10月,他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到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典,和日本著名画家藤岛武二、桥本关云等联谊论画。1929年,刘海粟远赴欧洲考察,曾与毕加索、马蒂斯等大画家切磋画艺。1930年,比利时政府聘他任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展览会美术馆审查委员,其国画《九溪十八涧》获荣誉奖。

徐悲鸿在从艺之初就怀着对传统国画强烈的求变求新的追求,并且始终在探索外来油画创作的民族化与时代性。他在哈同的爱俪园作《仓颉像》时,生活条件及待遇都是较优越的,但他却在拿了一笔稿费后,毅然踏上了赴日本考察之途,并结识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徐悲鸿归国后立即倾力于中西绘画的交融变通。1919年,在北大校长蔡元培及教育总长傅增湘的帮助下,他获得公费赴法留学的名额。在法国时,他拜著名画家弗拉芒格为师,后来他又结识了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达仰,并参加画家的茶会,经常与法国画家交流探讨。1927年5月,徐悲鸿所画的9幅作品全部入选法国国家美展。1928年初,他在上海与田汉、欧阳予倩一起共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任画科主持教授,从此开始了他中国绘画中西交融的发展之旅。

张大千是蜚声国际画坛的中国画家,正是他以精湛的笔墨、瑰丽的色彩、恢宏的气派、雅逸的意境和鲜明的画风,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画的艺术魄力、审美价值与高迈技巧。而这种艺术成就的取得,正是得益于他睿智的学艺方法和强烈的变法精神。张大千自小善于感悟,天分极高,后来在上海拜曾熙、李端清为师,达到了较高的发展起点。另外,他又与当时海上的大收藏家庞莱臣、吴湖帆、张葱玉等人交往,提升了自己的眼界。而在他个人从艺历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他在敦煌临画的两年多时间,这段经历为其在艺术上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与新高度。正是莫高窟的大壁画、大气象、大境界,促成了他的大开悟、大智慧、大变法。

潘天寿自小就痴迷于绘画,高小毕业后,他考进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深受经享颐、李叔同的影响,几乎把全部课余时间用在书画篆刻上。后来他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了年轻的教授,更加致力于探索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新方法,以笔简意远而韵胜度高、奇崛才辣而生涩凝练为画风特征。潘天寿正是以自己善于吸纳传统、借鉴前贤而又敢于创新求变、自辟蹊径的艺术创作,在名家云集、精英汇萃的上海画坛脱颖而出。1928年,潘天寿赴杭州出任刚创办的杭州国立艺术院的国画主任教授,从此确立了他中国画传承创新的艺术走向。

分享到:
更多>>古玩鉴定
更多>>古玩知识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更多>>资深藏家
更多>>拍卖展会
网站首页 | 古玩资讯 | 古玩前沿 | 古玩热点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古玩动态 | 古玩政策 | 古玩研究 | 古玩产业 | 考古发现

Copyright 2003-2013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1510106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