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古玩鉴定 > 行业鉴定 > 中国古玩行业鉴定的三大问题

中国古玩行业鉴定的三大问题

鉴定证书漫天飞,诚信缺失

在浙江某地,一企业家藏者,耗资2亿多,收藏了大量瓷器,其中有几百张带证书的藏品,绝大多数为高仿品。有些证书用语模糊不清,有的干脆连证书都是假的,令人啼笑皆非。

在艺术品市场较规范的西方,如美国、英国、法国,鉴定专家有着令人尊敬的神圣光环,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财产转让、银行质押、买卖流通皆以鉴定证书为重要依据。

相较而下,我国古玩艺术品鉴定证书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严重质疑,越来越多的藏家和拍卖公司等艺术品机构对鉴定证书不屑一顾。甚至有些拍卖公司放言,对某一些鉴定专家开了证书或题跋的艺术品不予上拍。满天飞的证书,其权威性的丧失,反映了鉴定者诚信的缺失。

这一方面有鉴定水平的问题,看走了眼而把伪当真开具证书;还有一些自以为全能专家,跨门类鉴定,如只懂得瓷器却给玉器做鉴定;还有道德的丧失,在金钱诱惑下违心下结论,如某鉴定专家每看4件藏品即开一份证书。他认为真伪比例为3:1,于是机械地按藏品比例开证书,岂不可笑!

鉴定纠纷不断,鉴定标准缺失

对古玩艺术品的学术争论是有必要的,但专家和专家之间经常就被鉴定物的真伪进行争辩,如多年前对张大千的画,北有徐邦达,南有谢稚柳争辩;几年前对关山月、黎雄才的画……买家和卖家经常由真伪引起的纠纷,还有专家鉴定结论与作品作者或家属认知不一的争议,更有专家走眼或故意而为所惹的矛盾是非甚至官司缠身,这些常在藏界引起负面影响。

一方面固然由于古玩艺术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各人观点不同,另方面是鉴定缺乏严格的程序、规则即鉴定标准的缺失。而且没有权威的仲裁机构,虽然鉴定纠纷不断,官司不断,最后结果往往不了了之,让藏界人疑惑,让局外人感到神秘莫测,影响了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同的鉴定者,鉴定结果不同。如:元青花在一些专家看来,民间几乎不存在了;另一些专家认为数量不少;有的人收藏元青花50多件,竟全带有专家鉴定证书;河南某仿唐三彩高手,其用老窑瓷土烧制,再经X光照射,鉴定家难以鉴别,说真说假莫衷一是;再如某外商买了几件青铜器,海关请专家鉴定,按走私论罪,并涉及卖者。卖者咬定是仿品,再请一批鉴定家会诊,真伪意见仍未统一。最后到卖者作坊查看仿制过程,才惊叹其造假技术之高;还有一个沿海城市的玉器走私案,公安截获一批古玉,专家鉴定为商、周古玉,为一、二级文物。卖者说是自己加工的,并非出土文物。此重大国宝走私案反映到公安部,集中了北京的古玉专家鉴定,还利用仪器检测,最后结论是仿品。因此,鉴定水平的提高,鉴定标准的统一,还必须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古玩市场,及时掌握仿制技术的提高。

不对称的话语权,鉴定人和委托人平等地位缺失

主办机构或有关媒体营造出的气氛,使鉴定家似乎以“巨星”身份闪亮登场,而求鉴心切的藏者,也似乎以见到鉴定家为荣幸(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而今见到真人了!)。持宝求鉴的人排着长队,他们希望专家鉴定的仔细些,讲解的详细些,而由于时间关系,专家只能快速鉴定,三言两语打发走求鉴者。许多求鉴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少人因为大老远跑来,交了鉴定费又排了长队,认为被“糊弄”了。

话语权不对称,是鉴定行业的普遍现象。带有收费的鉴定服务属于商业咨询活动的范畴。商业活动最根本的要求是双方平等。鉴定者和求鉴者等同于商业活动的双方,鉴定者收取了鉴定费用,自然要服务于委托人,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鉴定者要以公正、公平、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对标的物的鉴定。理论上是如此,现实中,鉴定行业属于高知型的特殊行业,目前收藏队伍的鉴定需求远远高于可供鉴定的专家,尤其是高水平的专家更为紧缺。在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下,持宝者多数以求教求知之心求鉴,专家自然以指点迷津者自居。鉴定详细,讲解认真,似乎是给了求鉴者以情面,怎么有服务于上帝的约束?这样,鉴定人与委托人的地位不平等,在鉴定过程和鉴定结论上,鉴定人处于主导地位,掌握话语权。由于没有合同制约,鉴定人没有责任可言,即使因错鉴给委托人造成重大损失,委托人只能自认倒霉,其鉴定服务的权利得不到任何保障。

分享到:
上一篇:职业技能鉴定的违纪现象   下一篇:没有了
更多>>古玩鉴定
更多>>古玩知识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更多>>资深藏家
更多>>拍卖展会
网站首页 | 古玩资讯 | 古玩前沿 | 古玩热点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古玩动态 | 古玩政策 | 古玩研究 | 古玩产业 | 考古发现

Copyright 2003-2013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1510106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