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古玩研究 > 五千年前的灶王奶奶

五千年前的灶王奶奶

2003年,在山西吉县沟堡附近的一座仰韶中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人面形泥质灰陶器,其形象有别于过去发现的同时代人面形器物,成为该年度发现的最重要的文物。

考古发掘的吉县沟堡遗址——距今5500年左右的1号房屋,是一座面阔4.5米的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房屋。这座房屋坐东向西,前半部分已随坡体一起塌落,紧挨东壁正中有灶,但保存不好。灶前和南边是能够复原的釜、罐、钵、瓮等9件陶器。灶的北边也就是东北角的地面上,搁置着一件人面形器物,泥质灰褐陶,陶质疏松,无底,底边呈喇叭口状。出土时顶部盖有一石板,人面眼、口镂空,分别用泥块贴塑出眉毛、眼眶、鼻子、颧骨、嘴唇的形状。嘴部及一侧眉部、眼眶处泥塑已脱落,鼻梁挺直,高颧骨及嘴巴下贴塑有泥条,似为身体上的装饰。面部左右两侧大致和眼睛同一高度处分别有一个相同大小的镂空圆孔,两个圆孔之间又有一镂空的弧形。顶部直径1厘米,高18.6厘米。这是首次发现的远古时期“灶王奶奶”的形象。

考据古代房屋,各处都有专门的名称。门一般开在南边,是透光之处;一进门两边为避风修的隔墙,所以西南角是最暗的地方。《荀子·非十二子》中说:“奥舕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唐代杨絫为之注云:“西南隅谓之奥,东北隅谓之舕。”汉代成书的《释名·释宫》则进一步解释道:“宫中西南隅曰奥,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隅”就是房屋的一角。沟堡1号房屋由地势所致,坐东向西,门应该开在西部正中,不大可能偏向一侧。传统上的“奥”的位置应在西南角,不是这座房屋中最深、最暗的地方,而是出人面形器物的东北角,才是最深、最暗处。所以,就这座房屋来说,“奥”的位置有所变化。况且,“奥”在古代,也可以指示房屋中最深、最暗的地方,《楚辞·招魂》有:“经堂入室,朱尘筵些。”《韩诗外传·二》有:“窥其门,不入其内,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有:“国有奥主。”就是这个意思。

“奥”也是祭祀灶君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讲:“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见“奥”与“灶”关系之密切。最早的灶君是“老妇”,见于《礼记》的一段话:“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其下的注释云:“其神则先炊也,故谓之老妇。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人之饮食,故报之也。”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灶神如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

灶君古称灶王或灶神。大约1万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进步到定居的农业时代,出现了灶,而且灶与人类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灶及火,对于一个氏族来说,至关重要。这项职责就由氏族中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因此,最早的灶神一定是妇女形象,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的神仙,也是诸多祭神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矲,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汉代班固等编的《白虎通·五祀》说:“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祭灶,灶以鸡。”东汉蔡邕《独断》也说:“夏为太阳,其气长养,祀之于灶。”女灶王到了父系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还在沿用,到了汉代才出现了男灶王,随之就有了灶王爷爷、灶王奶奶相配对,也称灶公、灶母,魏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回头再看人面形器物,头部外形没有棱角,眉毛弯弯,鼻梁挺直,充分展现了一个女人的全部脸庞,特别是有意塑出两侧高突的颧骨,是“红脸蛋”的标志,在我国西北和山西吕梁山里的女人,生就红脸蛋才是最美丽的。这也印证了“状如美女”的灶王奶奶的形象。

直到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灶上都设有神龛,俗称“灶庙”,供着灶王或其夫妻神像。每逢腊月二十三晚上,是农历的“小年”,人们都要供上麦芽糖祭祀他们。这天晚上他们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祀者这一年的善恶行为了。神龛两侧贴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算是对这位灶王的吹捧,也寄托着善良人们的美好期望。

分享到:
更多>>古玩鉴定
更多>>古玩知识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更多>>资深藏家
更多>>拍卖展会
网站首页 | 古玩资讯 | 古玩前沿 | 古玩热点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古玩动态 | 古玩政策 | 古玩研究 | 古玩产业 | 考古发现

Copyright 2003-2013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15101063588